近日大家對電子消費優惠存在不少意見,更有些團體提出以消費卡(甚至“現金分享”)來取代電子消費優惠。但是值得留意是不少學者提出“造血” 方式來替代“輸血” 方式,特別是澳門只是一個微型開放型經濟體,澳門財政原則是量入為出,不可能長期出現赤字預算。從這方向看,我們便應該用另一角度看電子消費優惠。
電子消費優惠相關信息(來源:澳門經濟財政司司長辦公室)
現金分享計劃、消費卡和電子消費優惠都有幫忙澳門居民於經濟困境時,緩減其生活壓力,但是我們更應該從經濟角度檢視三種制度的優劣,從而選出最合適的安排。
從使用便利看,無疑地現金分享計劃是最理想,基本上現金可以用於任何花費上,消費卡次之,而電子消費優惠的個人化設計便讓這安排看來十分不便利,這是十分明顯的。刺激經濟角度,三個計劃都會有帶來乘數效應(Multiplier Effect),從而拉動低迷的本地經濟,但是洩漏問題(Leakage)便值得關注。很明顯地現金分享計劃的洩漏問題較嚴重,原因在於現金分享便利性太高,難於防止相關乘數效應洩漏於本地經濟以外;而消費卡防洩漏方面是遠較現金分享計劃為高,因為消費卡只能用於本地消費,但是消費卡卻並非很個人化的安排,所仍會出現一些不規範的行為出現,例如買賣消費卡,儘管這是違法行為,但是不易杜絕;現在電子消費優惠的安排則很個人化,而且針對性很強,洩漏問題便會較少。以“消費優惠”取代“消費補貼”,這種“滿額立減”的消費優惠,從其他國家和地區,特別是中國內地的經驗上來看,是特別有效的。政府特意將優惠券額度設定為澳門幣10元,亦提高了使用上的靈活性。多消費,多優惠;小消費,亦有優惠。
儘管不少居民批評“先消費,後報銷”的安排,對於較為貧窮階層不利,但是值得留意是現在經濟問題並不可能於一、兩個月便解決,似是較長期結構性問題。市民容易陷入“為了領取優惠而消費”的思維誤區,實際上政府的立意依然是“只要消費就有優惠”。層級式的消費優惠,能更好地實現資源和社會責任的有效分配。若以現金分享計劃來處理,只會帶來短暫性刺激作用,因此現金分享計劃便未能應對較長週期問題;而消費卡則透過設限模式,讓相關津助惠及不同時段,而且較容易讓基層勞工團體受惠,從上年消費卡的報告,便可知道受惠行業為零售業和飲食業;而電子消費優惠便更類近現行移動支付的優惠方式(即先消費,後報銷),針對性更強,受惠於過去消費卡的引入,已經讓大部分澳門居民接受了移動支付的模式,不少機構都有相關支付系統,因此現在模式會越來越貼近大部份居民的需要。遺憾是不少居民只針對於如何更快地獲得相關優惠,但忽略了這些優惠是依照澳門居民日常生活消費而制定,並不是鼓勵澳門居民過早提取相關優惠,以致相關成效未能有效地針對社會大眾,以及覆蓋更長的時間點,可能澳門居民需要更理性地提此優惠為澳門居民提供未來八個月日常開支的一、二折優惠。
移動支付最重要功能並不是“輸血” ,而是“造血” 。正如馬雲先生曾提出“未來支付寶的收入來源不是交易徵費,而是來自經由支付寶的交易帶來的大數據” ,而中央政府提出創新創業來拉動國家經濟發展,創新創業或可看成由紅海策略(價格競爭)轉向藍海策略(價值競爭),即是透過大數據去更清楚地理解市場狀況,從而提供更具針對性服務和商品。參考中國內地在發展下沉市場的政策,發展電子經濟更是實現擴大內需的重要措施。未來一個地方是否有足夠潛力發展並吸引投資者的關鍵,是有沒有大數據平台,現代金融,現代金融體系等創新設施。而三個模型中,便以電子消費優惠對澳門居民消費習慣的影響最小,也因為電子消費優惠是最個人化安排,因此特區政府更容易透過電子消費優惠製造出澳門居民消費的大數據,因此特區政府和私人機構透過此大數據,來讓政府制定更有效的公共服務,以及私人機構發展更具效益的服務和商品。正如馬雲先生透過支付寶發展出螞蟻金服,而螞蟻金服便曾創造出全球最大集資上市計劃,及後因為監管問題,而導致螞蟻金服未能正式上市,這便是後話。
電子消費優惠作為普惠性制度推出初期是必然會對個別群體存在不公平,例如老弱傷殘,但是兜底工作並不是經濟及科技局可以處理,相信這方面工作是需要社工局來協助,方能更有效地解決當中問題,不應該以局部問題來否定此安排對整體社會帶來的整體好處。在公共行政角度,摩擦外部性(Frictional Externality)是指透過增加一些細小成本帶來正面的外部性,筆者相信電子消費優惠是對澳門居民帶來一些不便,但不應該忽略此安排是會為澳門帶來更有用的大數據,反而筆者期望特區政府能在避免私隱問題下,讓社會共享這大數據,為澳門經濟注入新動力。筆者更不同意社會以瑕蓋瑜般否定電子消費優惠的作用,新事物必然對社會帶來沖擊,大家應該更前瞻性地看社會發展的需要。
澳門國際科技產業發展協會顧問:陳建新 研究員:梁善衡